跳至主要內容

社署籲停止轉發鑽石山謀殺案影片

盧寵茂:新冠絕非流感 不容輕視

醫務衞生局局長盧寵茂在網誌表示,2019冠狀病毒病絕非如季節性流感般輕微,前者平均死亡率約0.6%,高於後者的0.1%。此外,新冠病毒傳播力較流感強,病毒變異快,免疫逃逸能力強,部分患者會有後遺症,兒童染疫後更出現較多併發症和死亡。   他強調,有人單以今年5月至今新冠死亡率0.1%與流感的平均死亡率比較,企圖說明新冠疫情發展至與流感相若,是以偏概全,誤導市民輕視新冠疫情,且不利精準抗疫。   以下是醫務衞生局局長盧寵茂9月15日在網誌發表的文章:   堅持用數據說話是客觀、科學,但利用數據說話則可能是主觀、偏誤。   新冠肺炎是否如流感般輕微,死亡率(確診個案中死亡個案所佔的比例)確是其中一個指標數據,而要比較兩種不同疾病死亡率,必須以同等方法定義。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一直以國際標準提供總體或年度數據分析,從新冠疫情開始或由今年初第五波疫情Omicron爆發至今,本港確診病例總數接近157萬宗,超過9,500人死亡,平均死亡率約0.6%,這是鐵一般的事實、改不了的數字,以此與歷年季節性流感平均死亡率的0.1%作比較,是最為恰當而有一定的可比性。   有人認為衞生防護中心統計數據,應排除第五波初期Omicron疫情最嚴重時的死亡數字,而單單以今年5月至今新冠死亡率為0.1%與季節性流感平均死亡率的0.1%作比較,這是犯了嚴重選擇性偏誤,無視數千新冠死者的不幸,而誤導市民輕視新冠疫情。大家可別忘記,若以蘋果對蘋果作比較,同期(即今年5月至今),本港流感死亡率其實是零!   確實,分析數據要精準也要客觀,同為呼吸道病毒感染,新冠與流感死亡率同樣會因病毒變異而改變,可減也可加,而社會的免疫屏障也會隨着時間減退。正如世界衞生組織總幹事譚德塞博士上月在一個記者會上表明︰「全球新冠疫情已由BA.5病毒株主導,死亡數字四星期間已上升35%,全球每周有15,000名確診新冠患者死亡,這是不可接受的,很多人說我們要學習與病毒共存,但我們絕對不能與不斷上升的入院和死亡數字共存。」   除了死亡率外,許多事實及指標數據均說明新冠疫情並非如季節性流感般輕微:   (一)新冠病毒傳播力較流感強,感染人數多,Omicron病毒株傳播力更強,過去兩年多,全球包括香港以口罩和嚴厲社交距離措施,防了流感卻防不了新冠。   (二)新冠病毒變異快,而免疫逃逸能力強。季節性流感高峰期一般每年一度在冬季出現,而第五波的經驗告訴我們,新冠病毒基本上是全年無休。事實上,即使今年夏天全球面對熱浪侵襲,病毒仍然存在,感染數字更持續上升,專家更預計今年冬季全球將要再面對另一波更嚴重疫情。   (三)今年第五波新冠疫情至今短短八個月已造成9,500多人死亡,而新冠疫情前(2015至2019年)全港季節性流感每年只造成211至812人死亡(平均450人)。這些數據都是衞生防護中心以嚴謹的標準作診斷及統計的,絕非估算。   (四)兒童對新冠免疫屏障低,且引致較多併發症及死亡。本港第五波疫情至今八個月,已有八名11歲或以下兒童死於新冠,最年幼的只有11個月大。相比之下,在2015至2019年間的季節性流感每年造成一至五名(平均少於三名)兒童死亡。因此,絕不要以為兒童感染新冠病毒只是普通流感。根據港大研究人員對第五波疫情期間因感染新冠而住院的1,144名11歲或以下兒童所作的分析,感染新冠入院後入住兒童深切治療部及死亡率分別1.8%及0.2%,較季節性流感高兩倍或以上,而腦神經併發症包括腦炎風險更高達15%。其他後遺症更包括兒童多系統發炎綜合症及長新冠症狀,如中樞系統受損、記憶力變差和失眠等。   (五)大約10%至20%的新冠患者會受病毒中長期影響,引發後遺症。根據世衞剛於周二發表的報告,全球約有1.45億人出現新冠長期症狀,長新冠後遺症的常見症狀包括氣促、智力功能障礙、頭痛和關節疼痛等,部分人心理健康同樣受影響。個別人士(尤其是兒童)可能會有多個器官受到影響或出現自身免疫系統疾病,長遠對醫療糸統造成負擔。至於流感患者,一般會在一、兩個星期完全康復,病毒來得快,去得快,並不會造成長遠健康影響。   0.6%死亡率不單是一個數字,也是對超過9,500名死者的尊重。衞生防護中心從沒有改變以國際標準統計數據及分析,變了的只是人的定位和意願。我們理解經過兩年多的抗疫,市民希望疫情盡快受控,但利用香港5月至今新冠死亡率的數據,企圖說明新冠疫情發展到現在已與季節性流感相若,這猶如裝成瞎子摸大象,是以偏概全,令市民對疫情麻痺,不利精準抗疫。到今天為止,新冠絕非流感!
https://www.news.gov.hk/chi/2022/09/20220915/20220915_145920_647.html?utm_source=dlvr.it&utm_medium=blogger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稅局發出逾260萬份報稅表

稅務局今日發出約262萬份2020至21年度個別人士報稅表,納稅人一般須於一個月內遞交報稅表,經營獨資業務人士的交表限期為三個月。網上報稅可自動獲延期一個月。   《2021年收入(稅務寬免)條例草案》獲立法會通過,落實2021至22年度財政預算案提出的稅務寬免,包括寬減2020至21年度100%薪俸稅、個人入息課稅和利得稅,上限為10,000元。納稅人只需如常填報年度報稅表,稅務局會在評稅時作出寬減。   今日至7月2日,稅局電話查詢熱線187 8022星期一至五的服務時間會延長至晚上7時,星期六的服務時間則為上午9時至下午1時。 https://www.news.gov.hk/chi/2021/05/20210503/20210503_113353_184.html?utm_source=dlvr.it&utm_medium=blogger

發還產假薪酬計劃接受申請

勞工處今日公布,發還產假薪酬計劃即日起接受僱主申請。   自去年12月11日起,《僱傭條例》訂明的法定產假由10個星期延長至14個星期。透過此計劃,僱主可以報銷形式申請發還已支付予僱員的第11至第14個星期的法定產假薪酬,上限為每名僱員80,000元。勞工處已委聘代辦機構協助推行此計劃。   申請發還產假薪酬必須符合四項條件。其一,申請所涵蓋的僱員須由申請人僱用,並符合《僱傭條例》訂明享有產假及產假薪酬的資格。   其二,僱員已放取產假,而申請人已向僱員支付全數14個星期的產假薪酬。   其三,僱員於去年12月11日或之後分娩。   其四,已支付予僱員的新增四個星期產假薪酬不曾、也不會獲其他政府撥款支付或補貼。   僱主支付僱員全數法定產假薪酬後,可透過發還易網站直接遞交申請。僱主也可在該網站下載申請表格,或前往勞工處勞資關係科分區辦事處、香港黃竹坑道8號South Island Place 2樓204室計劃服務處索取申請表格。   查詢可致電2636 6353。 https://www.news.gov.hk/chi/2021/04/20210401/20210401_122442_797.html?utm_source=dlvr.it&utm_medium=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