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塑適應期本月21日完結

走塑適應期本月21日完結

管制即棄塑膠餐具和其他塑膠產品新法例的半年適應期10月21日完結,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撰文講述連鎖食肆和酒店業等界別走塑的進展,並提醒還未準備好的商戶盡快採取行動,以符合法例要求。

 

適應期完結後,當局的執法重點是從源頭截斷供應,會巡視不同售賣點,確保商戶不再違規售賣受管制的即棄塑膠餐具和產品。

 

謝展寰重申,法例只是其中一項工具,推動社會認同和建立走塑文化才是政府的最終目標。他呼籲所有認同這個目標的人和團體合力參與和鼓勵其他人作出改變,由邁向走塑新里程開始,聯手推動香港的綠色低碳生活文化。

 

以下是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10月12日在網誌發表的文章

 

管制即棄塑膠餐具及其他塑膠產品新法例自4月22日開始實施,六個月的適應期將於九日後,即10月21日完結。近日環保署不斷提醒業界,要為適應期屆滿作好準備。

 

近月來,連鎖食肆的業界在不同場合對我說,他們的外賣顧客約八成已選擇不需要外賣餐具。環保署進行巡查食肆時更發現約有三成已不再提供任何外賣餐具,就是顧客想付費也沒有外賣餐具提供。這些改變都表明很多市民外賣都不再依賴即棄塑膠餐具,所以這些食肆相信不提供外賣餐具也不會嚴重影響生意,有些更表明是參與推動減少即棄用品。一些大型餐飲集團也在研發和試驗更多的非塑膠和更環保的餐具和用品,協助香港綠色轉型。一個全新的走塑、走即棄、綠色回收文化在不同的人和團體支持下開始逐漸成形,合力推動邁向走塑新里程。

 

我感謝業界的大力支持,以及積極參與的市民和團體,以行動支持減少即棄塑膠。在此我亦再次提醒所有商戶,適應期還有九日便完結,還未準備好的應盡快採取行動,以符合法例的要求。餐飲業界的商戶如有需要尋找合適的非塑膠替代品,可到訪環保署的綠色餐具平台參考相關資料,或致電環保署熱線2838 3111。

 

雖然走塑已初見成效,但可能仍有小部分人不理解走塑的緣由,以為是香港獨有;也有些人不明白為何政府推行走塑計劃,針對塑膠用品,造成大家不便。無疑,塑膠是一種方便耐用又價錢相宜的物料,其廣泛使用已經深入人類生活的各個層面,不容易說不用便不用。只是科學家發現塑膠碎化後會成為微塑膠,對自然環境尤其是海洋生態有嚴重影響;近年科學家更在人體血液發現微塑膠,可以對人類健康構成威脅,促使人類必需面對塑膠引致的問題。

 

管制塑膠已是全球共識,聯合國下月亦會在韓國討論訂立應對塑膠的國際條約。可是塑膠已深入人類生活,要全面淘汰塑膠不會是一朝一夕可以做到,所以很多地方都從即棄塑膠入手。只要大家願意改變一下生活習慣,例如盡量外賣時自備餐具,便大部分情況下都可以避免使用即棄餐具。如果真的有需要使用即棄餐具,才使用非塑膠的替代品,實踐走塑、走即棄、綠色回收,社會便可以起步減少塑膠。

 

雖然已經越來越多市民自備餐具,但在可見的將來社會對非塑膠替代品仍然有一定需求。連鎖食肆及較有規模的食店在轉用替代品時,可以比較有系統作規劃和較有規模地進行,轉型的過程會相對一般小店順暢。另一方面,近期我們巡查時見到很多以往外賣使用發泡膠盒的食肆小店,例如一些燒臘店及粥粉麵店等,亦已轉用替代品。他們表示在六個月的適應期已足夠大致用完發泡膠盒及膠匙羹等的存貨,可以平穏過渡轉用替代品。

 

早前不少飲食業界人士表示擔心使用替代品會導致成本上升。但五個多月下來,不少經營者表示因為很多顧客不需要外賣餐具,餐廳用在替代品的實際支出是減少了而不是增加。例如前述的燒臘店和粥粉麵店,不少表示雖然替代品餐具較原來的稍貴,但因為採購餐具的數量減少了,開支自然亦少了。此外坊間有不少意見指一些店鋪提供的非塑膠即棄餐具不好用,市場上其實有很多選擇,店鋪可以留意顧客的使用經驗和意見選擇更合適的餐具。

 

酒店業界及零售業界的情況亦令人鼓舞,業界在適應期開始的首月,符合新法例要求的比例已有九成,其後更增加至逾九成半,並在上升中。環保署在4月法例實施前已經與酒店業界和主要本地酒店浴室用品供應商開了多次會議,了解他們的需要,協助他們尋找替代品。在大家的努力下,酒店洗漱用品如牙膏、浴帽和剃鬚刀都有供應商提供非塑膠替代品,這些產品和供應商名單已上載截塑主題網站。現時不少酒店都已改用可重用補充式容器來提供洗頭水和沐浴露等,有些則供應木/竹牙刷、木梳等非塑膠替代品,亦有酒店在每間客房設置過濾飲水機或改為提供可重用玻璃樽裝水以取代即棄膠樽裝水,另外有些更轉用防水的紙浴帽及鋁管牙膏。整體而言,業界反映即棄塑膠用品的使用量大幅減少,不少旅客都對於走塑的新措施表示支持。有業界形容,香港酒店的走塑實在是走在國際前沿。一家國際旅遊網站亦因為香港成功推行走塑,把香港列入向旅客推薦的全球九大可持續旅行目的地之一。

 

零售方面,不少商場都帶頭推動旗下商戶實施走塑,例如率先停用雨傘袋,以雨傘除水器代替等。其中領展表示,旗下商場的商戶均清楚走塑新法例,並已在適應期內清理受規管塑膠產品存貨。

 

在適應期完結後,我們仍會大力推動宣傳教育,但也要輔以適度執法。在適應期過後我們的執法重點是優先在源頭供應層面着手,主力巡視不同售賣點,以確保這些源頭商戶不再違規售賣受管制的即棄塑膠餐具和產品。

 

在零售商層面,環保署會首先從巡查適應期內發現未合規的店鋪開始,如發現零售商仍未符合新法例要求,會即場發出警告信,要求負責人在十個工作天內作出改善。其後,若發現有關業務仍未合規,便會向負責人發出定額罰款通知書。至於其他商戶如餐飲和酒店業等,環保署亦會就投訴採取行動,在收到投訴後,會作巡查及調查,如發現違規,同樣會向負責人發出警告信,要求在十個工作天內作出改善。其後若發現仍未合規,亦會向負責人發出定額罰款通知書。

 

香港市民在過去五個多月作出的改變,和走塑文化的建立是前所未有的快速。但禁止售賣和提供若干即棄塑膠餐具和一些產品只是一個起點。要進一步減少,以至淘汰塑膠,是一個漫長過程,對全球以致全人類來說都是一個挑戰,而且需要合適科技支援和社會文化配合。未來我們會按減塑成效、科技產品發展、社會文化適應和接受程度、非塑膠替代品的普及性及可負擔性,以漸進管制原則來檢視逐漸擴大管制範圍和內容,讓市民較容易適應外,也與國際同步減少塑膠。

 

法例只是其中一個工具,推動社會認同和建立走塑文化才是我們的最終目標。要移風易俗改變人的習慣和願意付出並不容易,單靠政府推動不會成功,必須整體社會支持,才可以成功。我呼籲所有認同這個目標的人和團體合力參與和鼓勵其他人作出改變,由邁向走塑新里程開始,聯手推動香港的綠色低碳生活文化,建立我們的生態文明。

改善近岸水質 優化海濱環境

改善近岸水質 優化海濱環境

為改善維多利亞港兩岸海水氣味問題,政府在2022年施政報告訂下目標,在今年年底前將荃灣、深水埗和九龍城區有嚴重污染問題的排水口污染量減少一半。渠務署、環境保護署、屋宇署通力合作,超額完成,污染量現已大幅減少約80%。

 

政府努力的成果,也備受市民認同。環保署8月在荃灣海濱訪問市民,75%受訪者認為海濱的氣味有改善,其中近一半人認為改善明顯。另有市民向《政府新聞網》表示,荃灣海濱的空氣、環境都有大幅改善,也見更多市民在海濱一帶駐足和運動。

 

過往造成污染和氣味的其中一個原因,是因為舊區部分私人樓宇的污水渠錯誤接駁至雨水排放系統,而公共渠管也有類似情況。

 

以荃灣區為例,由於渠管錯駁,污水通過雨水渠排放至區內三條主要地下雨水箱型暗渠,最終流入海濱,是當區海濱氣味問題的主因之一。

 

有見及此,政府不同部門協調分工,針對性地從源頭堵截污染。

 

首先,環保署會在重點地區進行污染源調查。

 

環境保護署高級環境保護主任黃方表示,部門會在雨水沙井抽取水樣本化驗,找出潛在有污染源的地區,然後根據渠務署的渠圖,利用色粉測試、渠道攝像機、其他智慧工具等,從下游至上游追蹤渠管錯駁位置,再通報渠務署和屋宇署跟進和修復。

 

屋宇署的角色,主要是處理私人樓宇排污水渠被錯誤接駁的問題。

 

屋宇署高級結構工程師簡德昌說,按部門的管制政策,若私人樓宇出現渠管錯駁情況,問題須即時處理。屋宇署會向涉事單位的業主或負責人發出命令,要求清拆駁錯的渠管;如問題涉及樓宇整體渠務工程,屋宇署也會發出渠務修葺命令,要求樓宇業主進行渠務修葺工程。

 

若錯駁個案涉及公共污水渠和雨水渠,則由渠務署進行必要的渠務工程。

 

部門合力改善排水口污染,成績斐然。截至今年第三季,在九龍城區,佔總污染量99%的32宗錯駁渠管個案已修復;深水埗區方面,佔總污染量66%的16宗個案已修復。

 

至於荃灣區,佔該區總污染量89%的36宗錯駁渠管個案已修復;此外,與氣味有關的硫化氫濃度在荃灣區也大幅下降,今年8月的平均濃度已較2022年4月減少約80%。

 

渠務署高級工程師梁光宗指出,除修復渠管錯駁問題,部門也正為荃灣區內九個鄉村地區籌劃鄉村污水收集系統工程,並透過工務工程項目於區內建造長約七公里的污水渠,以應付區內人口增長及持續發展的需要。該工程2020年7月展開,進度符合預期,預計2026年年中前分階段完工。

9月多雨炎熱

9月多雨炎熱

天文台表示,影響華南的東北季候風較弱,本港上月遠較正常炎熱,平均氣溫29.2度、平均最高氣溫32度、平均最低氣溫26.8度,分別是有紀錄以來9月份的第三高、第四高、第七高。

 

由於華南沿岸和南海北部低層大氣的槽性氣流較正常強,9月多雲多雨。平均雲量為74%,較正常值高8%,是有紀錄以來9月份的第九高。

 

月內總雨量為520.9毫米,較正常值多約62%。今年首九個月累積雨量為2,104.3毫米,較同期正常值少約6%。

 

菲律賓以東海域一個低壓區9月1日增強為熱帶低氣壓,命名為摩羯。摩羯9月6日達到其最高強度,是天文台自1950年有紀錄以來南海區域內第二強的熱帶氣旋。

 

本港9月5日日間仍然酷熱和短暫時間有陽光。隨着摩羯靠近,當日稍後天氣轉壞,天文台發出今年首個八號烈風或暴風信號。

 

9月17日至19日本港日間普遍晴朗和酷熱。其中,9月17日氣溫上升至全月最高的35.7度,是有紀錄以來最熱的中秋節。

 

在南海北部及廣東沿岸徘徊的低壓槽上一個低壓區9月21日橫過本港,並為本港帶來大驟雨,天文台需要發出紅色暴雨警告信號。9月20日至24日本港普遍錄得超過100毫米雨量,而港島大部分地區雨量更超過250毫米。受東北季候風影響和在有雨情況下, 9月23日早上氣溫降至全月最低的23.4度。

 

9月28日紅磡對出海面曾出現水龍捲,是天文台自1959年接獲報告以來首次在維多利亞港內出現水龍捲。

 

此外,9月有11個熱帶氣旋影響南海及北太平洋西部。

禁餵野鴿新例生效後執法行動加強

禁餵野鴿新例生效後執法行動加強

漁農自然護理署表示,禁止餵飼野生動物的規定8月擴展至涵蓋野鴿後,署方加派人手加強巡查全港多個地方,並採取執法行動;截至昨日,共向39名非法餵飼的人士發出定額罰款通知書。

 

新規例8月1日生效,執法人員在新規定生效首個月內先對被發現非法餵飼野生動物或野鴿的人士作口頭警告,上月起對違反禁餵規定的人士即時採取執法行動,不再事先作口頭警告。

 

漁護署和相關部門在元朗明渠、港鐵坑口站附近、金山郊野公園、獅子山郊野公園等過往有非法餵飼活動的地點,向非法餵飼的人士發出定額罰款通知書,其中19張涉及餵飼猴子、16張涉及餵飼野鴿或野鳥、四張涉及餵飼野豬。

 

政府表示,市民如懷疑有人非法餵飼野生動物,可致電1823舉報。

謝展寰視察改善維港沿岸氣味工作

謝展寰視察改善維港沿岸氣味工作

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今日到土瓜灣、深水埗和灣仔海濱一帶,了解改善維港近岸水質及氣味工作的進展。

 

謝展寰實地視察長沙灣海傍一帶,聽取環保署人員介紹渠管錯駁情況和修復進度,並參觀設置於海濱的氣味監測儀器,了解如何實時收集氣味數據,以及檢視識別污染源的創新科技設備。

 

謝展寰欣悉重點地區,包括荃灣、深水埗和九龍城區的整體污染量減少約八成,已超越2022年施政報告訂下今年年底內將個別地區有嚴重氣味問題的排水口污染量減少一半的目標。

 

他隨後視察土木工程拓展署在土瓜灣避風塘進行的生物除污工程,該工程能加快清除沉積物中的有機污染物,有助消除污泥臭味,以進一步改善海傍氣味問題。

 

謝展寰最後前往灣仔海濱,了解該區各項改善水質措施。明年第15屆全國運動會的三項鐵人賽將會在該地點進行。

 

他表示,隨着政府逐步實施一系列水質改善措施,海濱沿岸的水質及氣味均有明顯改善,當局會繼續密切監察沿岸的水質和氣味問題,並積極復修餘下的渠管錯駁,進一步改善沿岸部分地區的水質和殘留氣味。

謝展寰出席港深環保合作專班會議

謝展寰出席港深環保合作專班會議

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今日率團在深圳出席港深環保合作專班會議,與深圳市政府代表團討論堆填區管理、海洋污染防治、新能源跨境運輸等多項共同協作議題。

 

雙方在會議上匯報各項工作進展、交換意見。香港方面,特區政府完成后海灣蠔排數目和位置的凍結調查,會就蠔排的管理工作繼續與深方保持緊密溝通。

 

至於新界東北堆填區,香港已推行一系列改善措施,會與深圳繼續協作,進一步加強堆填區的氣味控制。

 

謝展寰表示,期待繼續通過合作專班進一步加強與深圳在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的溝通合作,強化環保生態工作,為國家的生態文明建設作出積極貢獻。

專題片探索美麗香港海灣

專題片探索美麗香港海灣

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在網誌撰文指,香港和祖國同根同源,同樣重視生態保育。本港海洋石珊瑚種類多達80多種,比整個加勒比海的總和更多;在港棲息的野生動植物不少具高保育價值,例如黑臉琵鷺。自淨化海港計劃全面實施後,維港水質已大幅改善,有利更多海洋生物繁殖與棲息。

 

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該局與環境保護署連同國家生態環境部宣傳教育中心製作了《遇見美麗中國》和《美麗香港系列》專題片,用鏡頭探索、發掘國家和香港的自然生態之美,展現國家和特區政府在污染防治、生態保護、綠色發展等方面的努力和成就。

 

以下是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9月22日在網誌發表的文章

 

作為亞洲國際都會,香港為人熟悉的是高聳入雲的大廈、節奏明快的都市生活。然而,在香港居住的外國人以及遊客,最讓他們印象深刻的是這個現代化城市竟然擁有多元的自然棲息地、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和獨特的地質風貌。從繁忙鬧市走進恬靜林間,僅是咫尺之遙,是他們在其他地方很少見到的。我們在香港出生長大的人,反而很多時都不為意香港在城市發展過程中,在保護環境和自然生態方面的成果。

 

香港特區政府重視發展之餘,亦致力保護環境和自然生態,今年3月成立的紅花嶺郊野公園是我們的第25個郊野公園,連同22個特別地區,覆蓋超過40%土地面積,當中包括《拉姆薩爾公約》指定的國際重要濕地、香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等。這個比例比很多與香港經濟發展相若的城市優勝,是我們的重要資產。

 

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環境及生態局和環境保護署連同國家生態環境部宣傳教育中心製作了《遇見美麗中國》和《美麗香港系列》專題片,用鏡頭和大家去探索和發掘國家和香港的自然生態之美,帶出在污染防治、生態保護和綠色發展等方面的努力和成就。

 

《遇見美麗中國》系列專題片共有五集,分別以九曲黃河、長江之歌、大漠初心、多彩生命和清新空氣為主題,而環境及生態局製作的《美麗香港系列》同樣有五集,首集播出的是以「美麗香港海灣」為題的專題片。這系列影片展現國家一直高度重視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之間的協同關係,貫徹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

 

香港和祖國同根同源,同樣重視生態保育。香港海域的總面積超過1,600平方公里,海岸線長約1,200公里,雖然只佔全國海洋面積不足1%,卻擁有多處美麗海灣及全國四份之一的海洋物種,當中包括中華白海豚、江豚、綠海龜、馬蹄蟹及珊瑚等。香港東面的大鵬灣及牛尾海水域的水質長期保持優良,擁有豐富的海洋自然資產和生物多樣性,包括海綿、珊瑚及珊瑚礁等海洋生物。該水域內已設有三個法定的海岸公園,以加強保護獨有及珍貴的海洋生態環境。大家未必知道,我們的海洋石珊瑚種類多達80多種,比整個加勒比海的總和更多。

 

香港的自然環境亦孕育豐富多樣的野生動植物,不少具高保育價值的物種,如金錢龜、穿山甲、香港雙足蜥及黑臉琵鷺等,都在此地棲息。這裏的雀鳥種類超過580種,佔國家全國總數約三分之一。不少遊客亦受香港的山徑所吸引,前來尋幽探秘。漫遊麥理浩徑,萬宜地質步道,沿途穿梭世界地質公園,看盡海洋和火山締造的地質奇觀,都是不錯的選擇,亦適合開展各類自然教育、野外研習、自然導賞。

 

在改善污染方面,政府亦作出很多努力。以水質為例,隨着70年代香港城市化進程突飛猛進,維港兩岸人口、商業活動增加,導至排入維港的污水不斷增加。我們透過推行多管齊下的改善措施及工程,從源頭堵截污染物流入港灣。自淨化海港計劃全面實施後,維港水質已大幅改善並逐步回復潔淨,有利於更多海洋生物的繁殖與棲息。曾經因水質欠佳而停辦32年的年度維港渡海泳已經自2011年起復辦,正好見證了維港水質的重大改善變化。

 

過往80至90年代,隨着沙田及大埔新市鎮的發展,區內人口急劇上升。雖然大部分生活廢水經過污水廠二級處理,但因廢水量增加而使水中營養物量大幅上升,使吐露港經常出現紅潮或死魚現象。特區政府推行吐露港行動計劃及多項改善措施,包括擴展及提升污水收集及處理設施、沿雨水渠查找污染源、在城門河河底進行生化處理工程等。現時吐露港及城門河的水質已顯著提升,成為市民休閒、跑步、騎單車、及進行划艇風帆等水上活動的熱點,並曾在此舉辦多項國際比賽,聯繫市民生活及社區。

 

至於空氣質素方面,由回歸初期霧霾日漸嚴重,到2000年代中期站在尖沙咀經常見不到中環的景況,不少人還記憶猶新,《時代週刊》更曾以香港的空氣污染照片作為雜誌封面。今天空氣中的空氣污染物濃度已大幅改善,在尖沙咀因為污染而見不到中環的日子已是歷史。過去兩年,香港的整體空氣質素更是自回歸祖國以來最佳的時刻,充分體現了多年來政府在改善空氣質素方面所作的努力和成果。

 

我希望大家透過「美麗香港海灣」認識香港風景怡人的海灣及海洋生態,並加以探索,更重要是珍視香港生態之美,攜手為自然保育出一分力。展望將來,香港將繼續與大灣區其他城市緊密合作,共同建設生態保護屏障,構建更美麗的大灣區。

 

祖國地大物博,美景與故事多不勝數。《遇見美麗中國》紀錄片涵蓋污染防治、生態建設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綠色發展、應對氣候變化等多個主題。攝製組深入沙漠、內蒙等偏遠地區,通過生動真實的影像、感人的講述和詳實的案例,讓觀眾一睹國家在生態環境保護治理的先進經驗,明白國家對保護自然環境各山河面貌所作的努力和成就,感受山水間的生態文化傳承,以及美麗中國的獨特魅力。

 

《遇見美麗中國》及《美麗香港系列》的首集「美麗香港海灣」昨日在科技大學舉行了首映會,10月會在香港太空館和環保署「源•區」(T•PARK)放映,稍後並會在香港電台電視32台播出,及派發給全港所有中小學播放。《美麗香港系列》的其餘四集有關香港美麗山徑、自然生態、生活環境及氣候變化正在籌備當中,稍後亦會和大家見面。

專題片賀國慶 首映禮今舉行

專題片賀國慶 首映禮今舉行

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環境及生態局、環境保護署連同國家生態環境部宣傳教育中心製作《遇見美麗中國》系列專題片,並於今日在科技大學舉行首映禮。

  

首輯《遇見美麗中國》分五集共75分鐘,以九曲黃河、長江之歌、大漠初心、多彩生命、清新空氣為主題。首映禮播放首四集專題片,以及由局方製作的《美麗香港系列》首集、以美麗香港海灣為題的專題片,展現國家在環境保護的重大成就和貢獻,厚植年輕一代的愛國情懷,讓他們從中了解國家生態文明發展實踐到建設美麗中國的進程,以及國家和特區政府在環境保護和自然保育所作的努力及成果。

  

政務司司長陳國基致辭時說,《遇見美麗中國》系列專題片讓大家感受國家非凡魅力,同時見證國家在環境保護的重大成就和貢獻。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去年首個全國生態日強調,「生態文明建設是關係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系列專題片正正實踐「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和愛護環境教育,別具意義。

  

《美麗香港系列》專題片同樣分五集共75分鐘,介紹回歸以來香港環境如何日臻完善。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表示,專題片展示特區政府在環保和自然保育取得的成果。未來,香港會繼續與大灣區其他城市緊密合作,共同建設生態保護屏障,構建更美麗的大灣區。

   

《遇見美麗中國》和《美麗香港系列》專題片下月在太空館和環保署「源·區」(T•PARK)播放,稍後在香港電台電視32台播出,並提供影片讓全港中小學下載播放。

颱風摩羯襲港九人傷

颱風摩羯襲港九人傷

颱風「摩羯」逐漸遠離本港,天文台今日下午12時40分改發三號強風信號,取代昨日下午6時20分發出的八號東北烈風或暴風信號。

 

風暴期間,九名市民受傷,於公立醫院急症室接受診治。

 

消防處、政府1823電話中心和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分別收到75宗、41宗和三宗塌樹報告,渠務署確認一宗水浸個案。此外,政府收到一宗山泥傾瀉報告。

 

民政事務總署開放30個臨時庇護中心,共274人入住。

謝展寰訪深圳

謝展寰訪深圳

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今日到深圳考察深圳海吉星國際農産品物流園,就現代物流及農產品批發和交易的最新發展作深入交流。

  

深圳海吉星國際農産品物流園為綜合農産品交易平台,是深圳市唯一的一級農産品批發市場,致力保障深圳、香港及珠三角地區的農産品供應和食品安全。

  

謝展寰在物流園首先聽取工作人員介紹園區的規劃、布局和主要建設,隨後參觀其農產品檢測中心、客服中心和智慧中心,並了解農藥殘留檢測等工作,以及建立産業鏈生態圈等經驗。

 

他又參觀園區內的水果和蔬菜交易區以及國際商品館,了解結算與物流安排。